【分子】未来精准医疗:看PCR还是NGS
分子诊断是发展最快的 IVD 细分领域,国内分子诊断市场广阔、增长迅猛。相比生化诊断、免疫诊断等,分子诊断凭借检测时间短、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等优势, 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需求的推动下,成为 IVD 赛道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
2013- 2019 年,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由 25.4 亿元增长至约 132.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到 31.63%,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虽然仅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6.86%,但是增速约为 全球增速的 2.6 倍。
分子诊断应用场景多样化,覆盖生育健康检测、肿瘤全周期检测、传染病检测等多 个领域,本文重点梳理了几个较为热门的领域进行剖析,主要包括:
无创产前诊断(NIPT):NIPT 是 NGS 应用成熟的典范领域,相比传统的血清学 唐筛,NIPT 具有检出率高、流产风险低、检测周期短、操作简便等诸多优势, 市场广阔而成熟。NIPT 检测范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大,贝瑞基因、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推出的 NIPT Plus 升级产品将检测范围拓展至更多的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异常、甚至单基因遗传病,更好地契合不同的临床需求。随着国内对 NIPT 监管从无序到有序、越来越多省份将 NIPT纳入医保或降低价格,NIPT 开始进入大众价时代。国内贝瑞基因和华大基因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寡头垄断,市场竞争格局已趋于稳定。
肿瘤伴随诊断:伴随诊断(CDx)是靶向用药、实现精准治疗的关键因素。目前仍以 PCR 为主,FDA 批准的 39 个CDx 产品中有15个是基于PCR,NGS 是未来方向。
2018 年燃石医学、诺禾致源、世和基因、艾德生物四家企业的肿瘤 NGS 检测试剂盒先后获批,标志着国产 NGS 伴随诊断产品开始迈入市场化阶段,PCR和NGS将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目前伴随诊断渗透率不足50%,根据我们测算,肺癌、胃癌等 6 个癌种的PCR+NGS 伴随诊断市场规模合计约 39 亿元,随着大 Panel 和 NGS 产品渗透率提升,以及更多靶点和相应靶向药物的 发现,伴随诊断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国内艾德生物凭借多年的技术优势和产品 布局成为伴随诊断行业领跑者,产品管线丰富,核心竞争力强,渠道和品牌优势明显,PCR 领域基本实现进口替代;燃石医学是国内肿瘤 NGS 伴随诊断领域龙头,凭借核心技术优势于2018 年拿下国产“肿瘤 NGS 试剂盒第一证”。
肿瘤早筛:现有早筛手段多具有一定局限性,多数癌种尚无有效监测手段,我国早筛“蓝海”市场理论市场空间大,巨大潜在需求吸引国内外企业加速布局并抢占市场份额。
从全球企业布局来看,全球头部公司多处于产品研发优化及验证阶 段,Grail、Freenome 和 Thrive 等高科技公司走在前列。国内企业尚处于起步 阶段,早筛的临床验证需要较高的研发投入,其中贝瑞基因和燃石医学等企业进度领先。
贝瑞基因的 PreCar 肝癌早筛项目预计 2021 年将以 LTD 的形式落地, 预计有望成为早筛成功标杆。燃石医学主要在泛癌种早筛方向发力,包括肺癌、 肠癌和肝癌三种,基于深度甲基化测序与机器学习技术,公司开展了国内迄今为 止最大规模的前瞻性、泛癌种早检研究,预期纳入 1.4 万受试者,并计划在三年 内完成早筛产品的技术优化及临床验证。在政策、技术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国内早筛市场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传染病检测(新冠检测+血液筛查):2020 年疫情期间,新冠核酸检测试剂成为遏制疫情传播的有力手段,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肺炎的“金标准”。随着海内外 疫情先后蔓延,检测试剂需求激增,大规模筛查已成常态化,国家先后启动了试剂集采、鼓励各地二级以上医院建设 PCR 实验室等政策,检测成本、试剂日产能、日平均检测量均有了大幅提升,截止 2020 年 7 月底,全国累计核酸检测量 已达 1.6 亿人份,核酸检测试剂周产能达到 4648 万人份,充分保障了国内核酸 检测常态化需求。
新冠检测市场规模较大,市场竞争激烈,集采中以价换量、保 证产品质量以及拿到海外出口批文将成为国内相关企业业绩增厚的关键因素, 预计 2020年下半年甚至 2021 年,迈克生物、之江生物、达安基因等核酸检测 试剂供应商以及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等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将持续受益。
血液筛查主要应用于血站和浆站,我们预计 2020-2022 年血液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将稳定 在 26 亿元左右。从竞争格局看,国内血筛检测试剂销售以政府招标为主,各家 产品同质程度高,因此渠道优势、成本优势、仪器投放能力将成为国内厂商中标 的主要因素,科华生物、达安生物、上海浩源等老牌国产企业以及罗氏、诺华等 进口企业或持续受益。
针对市场讨论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也尝试做一些浅析,以供参考:
1. 无创产前筛查(NIPT)的天花板是否到达?增量空间从何而来?
市场多数认为 NIPT 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每年新生儿数量趋于稳定甚至呈现一定的 下降趋势,天花板已现。但我们考虑,NIPT 市场成长不仅仅取决于新生儿数量, 而是随着技术发展带来的疾病谱筛查扩大、以及认知度和保障度改善带来的渗透率 提升:
Ø NIPT 检测范围扩大:现有获批 NIPT 产品主要检测 13、18 和 21 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随着贝瑞基因、华大基因等公司的 NIPT Plus 产品升级,检测范围将从 3 种常见非整倍体数目异常的检测至其他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微 缺失/微重复、单基因遗传病检测等,市场空间广阔。
Ø 医保支付覆盖+孕妇检测意识的提升双轮驱动 NIPT 市场扩容:随着 NIPT进入 技术成熟阶段,检测费用有所下调,同时医保逐步覆盖,较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可及性。
2013 年,深圳市率先将 NIPT 检测项目纳入医保范畴,极大提高了 NIPT 检测的认知度和渗透率。从 2016 年数据来看,非高龄孕妇中 NIPT 的渗透率仅有 3%,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仅有 10 个省份将 NIPT 纳入医保。
因此,根据我们测算,目前 NIPT 在高龄产妇中渗透率为 35%,非高龄产妇中渗透率为 15%,全市场规模为 40.03 亿。预计随着医保覆盖提升、产品升级换代, 2025 年我国 NIPT 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 100 亿元,仍有超过一倍提升空间。
2. 肿瘤早筛前景如何判断?玩家众多,谁才是“王者”?
肿瘤早筛相较于“拥挤”的肿瘤个体化治疗更加受到市场青睐,一方面,早筛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健康或亚健康人群,较肿瘤患者群体更具有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肿瘤早筛市场仍然处于“蓝海”,成熟化产品尚未形成,早筛理论前景可期。
千亿级潜在市场吸引国内外企业加速布局早筛业务,而我们认为能够率先走出来的产品需要精准抓住需求点及诊疗路径。贝瑞基因 PreCar 肝癌早筛项目走在国内外研发前列,经过多年的高研发投入和大规模前瞻性验证实验,其早筛产品即将步入收获 期,最早于 2020 年以 LTD(第三方检测服务)的形式落地。
3. 伴随诊断未来市场驱动力?
伴随诊断赛道景气度高,天花板尚远。不管是技术发展层面还是应用癌种和靶点层面, 伴随诊断市场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 NGS 和液体活检技术不断突破、新靶点和新 靶向药物的不断发现、医保端对靶向药物和伴随诊断产品的覆盖趋势等驱动力下, 行业持续发展驱动力强,景气度高:
Ø NGS 和液体活检技术突破:PCR 技术目前已较为成熟,但主要用于已知突变, 且一次性检测基因数量有限,而 NGS 最大的优势就是高通量,可实现大 Panel 检测。
2020 年 8 月,FDA 批准了首个基于 NGS 技术的癌症液体活检产品,可 同时检测 55 个肿瘤基因的突变;2020 年 7 月,贝瑞基因发布大 Panel 基因检测产品“和全安”,可同时检测 654 个基因。未来随着更多基因大 Panel 产品的 推出,有望带动价格提升;
Ø 新靶点和新靶向药物的发现: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目前精准医疗仍处于发展早 期,最为成熟的肺癌领域目前也在不断发展中,耐药机制也使突变位点不断增加, 并出现 T790M、MET 等可成药的突变类型。
此外,随着新药研发力度的增强, KRAS G12C、NTRK等位点也正在被不断攻克中,伴随诊断产品也将不断丰富, 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Ø 医保对靶向药物和 CDx 产品的覆盖趋势:2017 年起医保局连续开启了三轮医保谈判降价,大部分主流靶向药价格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靶向药物纳入医保范围且降价明显,或带动伴随诊断产品渗透率提升。
2018 年 12 月,北京医保局率先将肿瘤组织 DNA 测序纳入医保乙类,并限定价格为 3800 元。随着未来更 多的省份将 CDx 产品纳入医保,可及性或大幅提升。
4. NGS 爆发时代已来?PCR 已经过气了?
NGS 近几年发展迅速,在肿瘤基因检测应用前景广阔,广受资本市场的青睐,吸引 大量企业布局 NGS 领域。市场上有声音认为 PCR 技术已经过时,NGS 将逐步取代 PCR 成为主流分子诊断技术。但我们认为,短中期来看,PCR 和 NGS 之间是优势 互补、相辅相成、共存发展而并非替代的关系,目前 PCR 仍将是主流的分子诊断平 台,NGS 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NGS 仍存在诸多瓶颈尚未攻克,对现有 PCR 市场冲击较小:
1) 部分技术瓶颈问题尚未解决,比如读长普遍较低、序列拼接过程中错误率在 0.1- 15%范围内等;
2) 监管层尚未明确定义和批复高通量 NGS 产品,“无证”产品居多,入院困难,仅 以 LDT 形式存在;
3) NGS 尚未成为精准治疗的必需手段,PCR 等其他分子诊断手段尚可满足;
4) 上游检测设备、核心试剂仍掌握在海外寡头企业,成本居高,影响企业盈利性, 有待观察行业上游设备企业发展情况,如华大智造、博奥晶典等;
5) 医保覆盖范围局限,影响产品可及性。
从基因检测数量看,PCR 能满足现有基因检测需求,NGS 适合高通量检测需求:就 目前靶向治疗现有靶点而言,已上市药物的靶点数均不超过 10 个,即使在靶向药物 最丰富的肺癌,现有市场 PCR 检测产品(比如艾德生物的“艾惠健”)也能满足目前 已上市甚至未来 3-5 年潜在上市靶向药物所有核心驱动基因,满足大部分人群需求。
NGS 的主要优势是高通量,适合大 Panel 检测领域,满足少数人的需求,而TMB 等 高通量需求尚未被“正名”。以伴随诊断为例,基因检测的目的是通过检测突变基因 从而预测靶向药物效果,当测序覆盖足够靶点基因后,再增加基因检测数量对提供靶 向用药指导并无益处,检测刚需性不足。 PCR 和 NGS 应用场景重叠度低:基因检测应用场景广泛,
PCR 和 NGS 在不同细 分应用领域“各领风骚”。PCR 普及度高、检测时间短、成本低的特性决定了其在 包括新冠检测、血液筛查在内的传染病检测领域具有 NGS 不可比拟的优势。此外,PCR 适合基因位点已知、对灵敏度要求较高的检测,而NGS 在发现未知基因、液体活检方面则更具优势。
文章来源:摘自未来智库《分子诊断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精准医疗,看PCR还是NGS》
申 明:以上文章内容及图片引自网络或公开资料,如涉及侵权及表述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