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卫健委:关注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原体

825c47723858112118cbad808ec7c2bb

来自国家卫健委官网


腹泻病是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指病程在2周以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病。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高、流行广泛,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口服补液盐(ORS)的广泛应用、母乳喂养率提高、营养和卫生保健措施改善,该病致死率明显降低,但仍是我国儿童常 见病及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目前,在治疗过程中还存在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和过多经静脉补液等问题。为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相关学科专家, 结合我国国情, 制定了《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诊治水平。


本文从上述文件中摘录了有关医学检验的部分供IVD从业者学习:


主要病原体

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其中以病毒感染,尤其是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

34d10d12445ad91c0948534c5a90d5d2IMG_257

常见病原体所致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特点

44a19cf76a90f19539a245a0e3dacdc5

IMG_258


辅助检查



(一)粪便常规。为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常规检查。霍乱 弧菌感染时,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呈流星样运动的弧菌。阿 米巴原虫感染时,镜下可见含红细胞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真菌感染时,大便涂片可见孢子、菌丝。
(二)粪便细菌培养。黏液脓血便或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 胞者,应行粪便细菌培养;出现急性水样便的免疫功能正常患 儿无需常规行粪便培养。

(三)其他病原学检测方法。如酶免疫分析、直接免疫荧 光分析、核酸扩增技术或分子序列分析检测等。(常用病原学 检测方法见附表4)


(四)血培养。以下情况应做血培养检查:疑似脓毒症或 肠源性发热;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原发或继发免疫功能低下;  3个月以下婴儿;有某些高危因素如溶血性贫血、到过肠源性发热疫区旅游或接触过来自疫区、患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旅游 者。


(五)其他。如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及心电图等。 意识改变或惊厥患儿除检测血糖和电解质外,可酌情完成脑脊 液、头颅CT或MRI检查。有急腹症表现者,应行腹部B超和/或腹 部立位片等检查。

诊断



病程2周以内,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即可 诊断急性腹泻病,有发热等感染表现者,应首先考虑急性感染 性腹泻病。根据大便性状和镜检所见,结合发病季节、年龄以及流行情况可初步估计病因,病原学检查可协助明确致病原。需同时完善血气分析和血生化,评估有无脱水及其程度、性质, 以及有无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常见病原学诊断方法

6b2f81f0200cb5b6ecac23723cf31db9

IMG_259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治流程图

52922a9ba9d51113e8a7d3a64e10a548

IMG_260

文章来源:IVD从业者

参考资料:摘自《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版)

作 者:锁炎

申 明:以上文章内容及图片引自网络或公开资料,如涉及侵权及表述错误,请联系我们修改删除!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