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IVD行业一个新项目落地,往往不是技术最强的团队最先做成?
因为技术只是起点,共识才是终点。一个人可以拥有领先的观点,但只有一群人才能形成可落地的共识。
当一个技术方案、一个产品策略、一个市场计划还只是你PPT里的一页时,它再完美也只是“你的想法”。可一旦它变成了科室主任、研发总监、销售老大、注册专员甚至投资人共同的“我们的目标”,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哪怕这个方案有漏洞、有风险、有不确定性,只要信的人多了,资源就会自然倾斜,风险就会被集体分摊,甚至政策也可能为你绕道。
因为医疗系统的运行核心,第一是安全,第二是稳定,第三才是创新。任何新事物想要存活,必须首先证明自己不会破坏系统稳定性。
监管部门审批IVD产品,医院引入新检测项目,医保决定是否付费,本质上都是在做系统稳定性的风险评估。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项技术或模式已经形成了群体共识,哪怕它并非最优,决策者也往往会选择逐步优化而非突然叫停。
因为一旦叫停,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是科室项目中断、供应商纠纷、患者投诉甚至舆论风波——这个代价,远高于容忍一个不完美但运行中的方案。
所以聪明的IVD人,从来不会单打独斗推技术、跑注册、做市场。
他们最擅长的,是把自己的目标包装成大家的目标:
你想推一款新的化学发光试剂?那就得让仪器团队愿意配合你适配机型;
你要进一家大三甲医院?那就得让主任相信这是科室发展的机会,让检验师觉得操作简单,让采购认为性价比高;
甚至你要应对集采,也不能只靠自己报价——得联合同行、协会、专家一起发声,影响政策制定的话语权。
IVD行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链条长、环节多、依赖深。
从研发、生产、注册、进院、操作、收费到临床认可,没有一个环节能靠一个人搞定。
所以真正高段位的玩家,早就不拼谁加班多、谁论文多、谁数据好看——他们拼的是谁更会“拉人下水”。
什么叫“拉人下水”?
让销售总监觉得这是他的业绩增长点;
让研发大佬认为这是他的技术代表作;
让临床专家觉得这是他的学术新方向;
让投资人相信这是下一个爆款赛道;
你要做的不是说服他们,而是设计出一个利益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让他们自发成为你的“盟友”。
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一家初创IVD企业的项目经理,想推动一个伴随诊断CDx产品的开发。
你不能只说“我这个产品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你得说:
对临床专家:这是您科室精准医疗发展的关键工具,我们可以合作发文章、做课题;
对注册专员:如果我们走创新通道,最快18个月能拿证,你今年的KPI就有了;
对销售总监:这款产品一旦上市,可以带动我公司全线仪器入院;
对投资人:CDx赛道现在资本关注度高,我们抢先拿证就能占领市场窗口期。
你看,你已经把“你的项目”变成了“大家的项目”。
哪怕最后过程中出现技术波动、注册延迟、市场不及预期,也不会是你一个人背锅——因为从一开始这就是一个集体决策、共同参与的事情。
反向思考一下:
为什么有些IVD企业产品质量不错,却始终做不进医院?
为什么有些团队发了很多SCI,但产品至今没实现销售收入?
为什么有些厂家明明技术领先,却在集采中意外出局?
因为他们还在坚持“专业主义孤勇者”的叙事,却忘了医疗行业本质上是一个共识驱动型生态。
你没有形成共识,就没有支持;
没有支持,就没有资源;
没有资源,再好的技术也难落地。
所以,如果你正在IVD行业做一件事:
是想做一个新技术平台?
是想推动一项新标准建立?
是想开拓一个新市场?
是想应对带量采购?
记住,不要只闷头搞技术、写材料、跑数据。
你要走出去:
找到那些和你利益相关的人;
摸清他们想要什么、怕什么;
把你的目标重新包装成他们的目标;
用共同利益把大家绑在一起。
这才是IVD行业真正的成事心法。
能用共识推动的事情,不要自己硬扛;
能用群体化解的风险,不要独自承担。
以上,共勉 =)
欢迎点赞、在看、转发三连,让更多IVD同行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