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做过分子试剂研发和免疫试剂研发的人说,免疫试剂研发要难于分子;而做过发光试剂和层析试剂的人又说,层析要难于发光。虽然都是片面的观点,但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层析技术,不借助外部的器械,整个反应在流动相中进行,能达到什么结果全依靠早期的设计,中途无法干预。
学一个层析产品开发基础很快,2天就能入门。但是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就耗费神力了。
虽然层析看着低端,但是它也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学,流体,材料等多个学科技术。各个科学分支的交叉应用,在层析产品上也很具象化。
一个研发人员,工作三年基本就出师了,自己开发产品也是大差不差。往后的研发技能提升相对有限,更多的是各个项目经验累积,以及研发管理经验的累积。做得越久,技能越强,但是路也越走越窄了。
想切换到其他平台研发,就要丢失已经累积的平台经验。但是不转,现在层析的研发岗位越来越少。所以层析研发人,要早做打算,是转职能,还是转平台,未雨绸缪。
免疫层析研发领域有一个矛盾现象:入门只需两天,精通却需十年。
与研发人员相反,销售人员却是越走越宽!
销售核心能力(客户关系管理、市场洞察、谈判技巧)具有行业普适性。从层析试纸转做发光设备,客户仍是医院检验科,需求逻辑相通,只需补充一些产品知识。
这种优势源于销售岗位的本质——以人为中心的能力积累和人脉积累。无论技术平台如何迭代,医疗器械领域的客户决策链(科室主任-采购-院长)、支付方(医保/商保)、竞品分析逻辑始终稳定。销售积累的人脉资源与市场洞察力,成为跨越技术的职业护城河。
甚至说销售人员内化的处世逻辑,也能帮助他快速切入其他医疗器械领域,乃至大健康,甚至普通消费品赛道,例如,茶叶,保险,电动车,等等。
研发人员如何破局?
面对职业瓶颈,可选择三条转型路径:
1. 纵向深化,反正已经一直搞技术了,干脆再赌一把大的。
深耕层析技术前沿(如量子点标记、AI判读系统),转型为解决方案专家。如果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fg/mL级别,必定可以成为细分领域不可替代的权威。
2. 横向拓展,努力成为六边形战士!
向上游学习原料开发技术(如单抗、重组抗原),提高研发技能覆盖领域。
横向学习不同平台技术,比浊,发光,有层析做基础,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学习注册法规(FDA/IVDR)、临床评价,转型为医疗器械合规专家。研发人员转注册,具有天然优势。技术文档,自己就能编写了。再也不用看研发人员脸色,甚至还能反向指点!
3. 职能转换:研发转营销的“技术销售”
其实万变不离“销售”!
创业,跟投资人卖产品概念;初创,跟团队贩卖理想;上市,跟终端销售产品!找工作,跟HR销售自己。
研发人员要抛开一切技术为上的顽固思维,卖不出去的高科技,就是废品,能变现的垃圾,才是宝藏。
在锻炼脑力,动手能力的时候,嘴皮子的能力也千万也要练起来,干的好,不如吹得好,永远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