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进口四大家,也在挣扎



深度解读:
国内市场的“冰河期”:集采政策导致试剂价格下降、医院采购谨慎,加之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国内IVD市场容量出现阶段性收缩,这是导致迈克、亚辉龙等公司业绩锐减的核心原因。
“出海”战略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新产业、亚辉龙和迈瑞医疗的数据雄辩地证明,海外市场已成为抵消国内压力、维持企业生命线的关键。它们正凭借高性价比的化学发光仪器和试剂,在海外中低端市场快速替代,并逐步向中高端市场渗透。
盈利能力急剧恶化:国内企业利润的下滑幅度远高于营收,这反映了在收入缩水的同时,企业仍需维持高昂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费用,利润率被严重挤压。
共同挑战:全球诊断市场进入“微增长”时代。
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国内厂商,都面临着常规诊断业务增长放缓的困境。这背后是全球范围内医疗费用控制的压力、技术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以及主要区域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
战略分野:巨头的“护城河”与本土的“突围战”。
国际巨头:依靠其强大的品牌、全面的产品菜单、深厚的临床数据积累和全球化服务平台构筑护城河。它们的策略在于巩固高端市场,并通过像丹纳赫Cepheid这样的颠覆性技术平台寻找增量。
国内企业:选择的是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的突围路径。通过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灵活的市场策略,在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甚至欧洲的中小实验室快速抢占份额,实现海外收入的高增长。
未来决胜点:创新、效率与本地化。
创新驱动价值:下一个行业增长点将来自于新技术(如分子POCT、多组学、AI辅助诊断)、新标志物(用于早筛、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以及全实验室自动化解决方案(如迈瑞、新产业的流水线)。
效率决定生存:在价格下行成为趋势的背景下,供应链的优化、生产成本的控制、运营效率的提升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盈利能力。
本地化深耕市场:对于志在全球的中国企业而言,复制迈瑞医疗的 “全球本地化” 战略——建立海外子公司、本土化团队、适应区域法规——是能否从“出口”升级为“国际化”的关键。
结论
2025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是IVD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它宣告了过去那种普涨行情的结束,开启了一个依靠核心竞争力取胜的新时代。
对于国际巨头而言,挑战在于如何唤醒庞大的“航母”级诊断部门,通过真正的创新来重启增长引擎。而对于国内企业,这是一场残酷的生存与发展考验,短期阵痛难以避免。然而,新产业、亚辉龙等企业在海外市场展现出的强大爆发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IVD产业未来的希望所在。 谁能在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上走得更快更稳,谁就将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全球竞争者。
参考资料:上述各企业财报,公开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