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事件
2025年7月15日,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一起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当日累计确诊478例轻症病例。
事件总结
实验室检查
3.3.1 急性期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见附录 A中 A.1)。
3.3.2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及以上,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性(见附录A中 A.2、A.3)。
A.3 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基孔肯雅病毒中和抗体
血清中CHIKV中和抗体可阻断病毒吸附细胞,而未被中和的病毒仍具有感染细胞的能力,可导致单层细胞病变、脱落等,形成一个局限性的变性细胞区,该区称之为钟斑。在单层细胞上覆善含有活性染料的营养琼脂可指示蚀斑的多少。“蚀斑”是感染了病毒的细胞,病变死亡后无法被染料染上颜色,形成空斑,而未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被活性染料着色,通过颜色的对比可判定蚀斑量。检测血清的中和抗体时,需用已知蚀斑滴定度的参考毒株与待检血清反应,蚀斑数减少表示血清有中和活性,中和反应后能引起50%蚀斑减少的血清稀释度的倒数即为蚀斑减少中和抗体的滴度。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基孔肯雅病毒中和抗体实验应在BSL-3级实验室内进行。
3.3.3 急性期血清标本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见附录B中B.1)
B.1 基孔肯雅病毒分离与鉴定(细胞培养)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以下简称CHIKV)可感染蚊源C6/36细胞以及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和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等哺乳动物细胞,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细胞培养分离物可用特异性免疫荧光试验或特异性核酸扩增试验鉴定是否存在CHIKV。
3.3.4 急性期血清标本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核酸(见附录B中B.2)。
B.2 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
B.2.1 TagMan探针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
病毒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产生cDNA,可作为聚合酶链(PCR)扩增反应的模版。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对病毒特异性引物和一条荧光基团标记的病毒特异性探针。TagMan探针的两端分别标记荧光报告基团和淬灭基团,在探针完好的情况下,报告基团发出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所吸收,因而检测不到荧光信号。在PCR扩增过程中,探针和引物与目标序列结合,当新生链沿着cDNA模板延伸到荧光标记的探针结合位点时,"ag酶发挥5'-3’核酸外切酶的功能,荧光报告基团与淬灭基团分离,荧光基团释放荧光信号。这样模板每扩增一次,就产生一个游离的荧光分子,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可进行定量分析。其中RNA逆转录过程可以和PCR扩增反应同时进行也可先进行逆转录反应再进行PCR扩增。
B.2.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病毒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先转录成模板cDNA,然后在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特异DNA片段,扩增主要由变性、退火和延伸三个步骤反复循环构成:即在高温(95℃)下,待扩增的靶DNA双链受热变性成为两条单链DNA模板:而后在低温(37℃~55℃)情况下,两条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与互补的单链DNA模板结合,形成部分双链;在适宜温度下(72℃)经Tag酶催化,以引物3'端为合成的起点,以单核苷酸为原料,沿模板以5’→3’方向延伸,合成新的DNA链。
截止本文发稿,目前已有伯杰医疗、康华生物、硕世生物、华大医学等主动推出其相关检测产品:
陆续更新中..........
欢迎有相关检测产品的企业在文末留言,产品+联系方式
来源:南方都市报,三江疾控,互联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