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新闻详情
最新数据:IVD生产企业由2300家减至1700余家!
2025-09-28
3
作者: 锁炎
来源: IVD从业者网
9月27日,由检验医学博物馆、全国体外诊断网CAIVD主办的跨时空的对话-口述IVD历史的活动在郑州召开。

宋会长做了《我国体外诊断发展历史回顾》的精彩报告,感受颇深,我试着去总结一下其中的要求,以作为再次学习之用。

中国检验医学40年:从手工配制到全球赛道,一部由政策、人物与企业家精神写就的历史

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检验医学与体外诊断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起点。宋会长以亲历者的视角,回顾了中国检验医学四十余年的发展脉络,勾勒出一幅充满艰辛、机遇与辉煌的产业图景。

一、起源:改革开放与检验医学的启蒙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检验医学还处于“手工配制”阶段。没有现成的试剂盒,没有标准化仪器,检验人员依靠的是“医学检验箱”——一个装有显微镜、染液、计数板等基础工具的工具箱,开展有限的检测项目。

1979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的成立,标志着检验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先驱者,不仅在学术上推动方法学建立与技术规范,更在体制上奠定了质量控制与标准化体系的基础。1982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成立,成为中国检验医学走向规范化的重要里程碑。

二、IVD产业的萌芽与成长:从“试剂厂”到“上市公司”

80年代,随着国门打开,国外先进设备如日立7020生化分析仪等开始进入中国。但由于外汇管制与技术壁垒,设备引进需经过外贸公司,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


与此同时,第一批本土IVD企业开始萌芽。科华生物、桂林优利特等企业,从生产染液、血凝试剂、尿液分析仪起步,逐步建立起中国体外诊断的工业基础。90年代,国际巨头如贝克曼、罗氏、雅培等陆续在华设立实体,带来技术与管理经验,也激活了本土企业的竞争意识。

三、政策驱动:等级评审、项目淘汰与法规建设

中国IVD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多项关键政策的推动:

  • 1989年等级医院评审:强制要求医院检验科配备半自动或全自动设备,极大拉动了设备采购需求;

  • 1992年淘汰35种落后检验项目:推动生化分析仪在县级医院的快速普及;

  • 1995年取消ELISA肉眼判读:促使洗板机、酶标仪成为检验科标配;

  • 1998年国家药监局成立:“体外诊断试剂”作为监管类别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每一项政策都在特定历史阶段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推动中国检验从手工走向自动化、从低通量走向高通量。

四、新世纪:资本涌入、疫情催化与调整期来临

2000年后,中国IVD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科华生物成为首家上市IVD企业,此后安图生物、九强生物、华大基因等陆续登陆资本市场。截至2025年,中国IVD相关上市企业已达82家,形成多赛道、多层次的产业格局。


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意外地成为分子诊断技术普及的“加速器”。PCR实验室从三甲医院下沉至县级甚至社区,中国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全球最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体系。

然而,疫情后行业也迎来调整期。集采政策的推进、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的考验,使得企业数量从高峰期2300余家回落至1700家左右。行业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

五、未来展望:产业生态、领军企业与创新驱动

当前,中国IVD产业正处在“调整期”,也是“机遇期”。宋会长指出,良好的产业生态与企业家精神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尚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领军企业,多数企业仍局限于细分赛道。

未来,具备以下特质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 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

  • 在关键原料、核心仪器上实现自主可控;

  • 具备国际化视野与市场能力;

  • 能与临床需求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用”转化。


结语:致敬奋斗者,迎接领军时代

从手工配制到自动化、智能化,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中国检验医学与IVD产业的四十年,是一部由政策引导、学者奠基、企业家突围共同写就的奋斗史。站在2025年的节点上,行业正迎来最艰难但也最好的时代——一个属于中国IVD领军企业诞生的时代。

正如宋会长所言:“向过去、现在、未来奋斗在IVD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以上内容,总结摘自宋海波会长于2025年9月27日跨时空的对话-口述IVD历史的活动上的发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